新闻动态

假设当年日本只占领东北没有进一步行动,日本会有什么结局?_关东军_侵略_中国

关于日本侵华,长期以来流传着一种观点:如果当年日本能够牢牢占据东北地区,并且停止进一步的侵略,那么它可能会收获更多的利益,并避免后来的战败和负面后果。换句话说,支持这一论调的人认为,如果日本只是停留在东北,而没有大规模地侵略中国,那么日本就能从中国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利益,而不是最终被打败,沦为战败国。

那么,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呢?

九一八事变中,日本几乎以微乎其微的代价就取得了巨大的胜利。这场胜利不仅使得关东军获得了扩张的野心,还让日本的军部势力变得越来越强大,甚至日本政府也未必能够完全控制住局面。事变胜利后,尽管日本占领了满洲,关东军并没有表现出进一步侵略中国的迫切愿望。日本政府甚至发布了《国际关系所见之时局处理方针案》,该文件着重强调要通过利用各国特殊的利益关系,加强与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,同时也表示尊重其他国家在上海、广东、华南以及长江沿岸的利益。这份文件透露出,日本虽然已占领东北,但也意识到这一举动让西方列强感到不满,如果过度扩张可能会引发更多的国际压力。

展开剩余72%

另外,在1932年8月27日,日本军部还提出应当抓住机会,促进日法两国在远东的谅解。关东军也为争取英国和法国的支持,在东北的投资项目中优待这两个国家的企业。根据一些资料,内部的情报显示,日本短期内并无进一步侵略中国的打算。事实上,直到七七事变爆发,许多日本政治人物都感到震惊。当时,日本军方和政府高层正全力修复与西方列强的关系,显然没有扩大战争范围的意图。

不仅如此,在1934到1935年间,日本和中国之间还签署了《何梅协定》,这个协议几乎承认了日本占领东北的现实。实际上,九一八事变从沈阳到整个东北的扩张,是关东军参谋板垣征四郎和实验莞尔联合策划的结果,他们通过胁迫关东军高层,推翻了日本内阁的决定。日本政府曾强烈要求关东军停止进一步扩张,但板垣征四郎等人通过辞职威胁,迫使关东军司令同意将战线推进至吉林,并轰炸锦州。尽管日本军部派遣人手前往东北调查,原本是要严惩这些不听命令的军官,结果到沈阳后,白川义则并没有按计划执行惩罚,而是选择安慰这些违规者。

此时,日本国内一片欢腾,九一八事变成功的消息在全国引发了狂热的支持,民意的推动使得日本政府面临更大的政治挑战。反对派军官可能迅速在权力斗争中崛起,而作为国家最高权威的内阁,似乎变得名存实亡。尽管日本与中、英、美等国签订了多次谅解协议,宣称只占领满洲且愿意与其他国家友好相处,但显然日本并未遵守这些承诺。直至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,日本再次激化了与中国的矛盾。

从这些事件来看,九一八事变后,虽然日本并未立刻扩大战争,但关东军的膨胀已经完全脱离了日本政府的控制。关东军不仅对政府的命令充耳不闻,还频繁地挑战政府的权威,他们认为正是他们的独立决策才取得了东北的胜利,政府的命令则显得过于软弱和保守。日本军方的部分高层觉得,等待和消化东北的利益比进一步扩大战争更为重要,他们并没有准备好投入全面战争。直到日本战败,裕仁天皇曾总结道,日本政府高层的缺乏威信导致了军队的轻视和不服从。正是这种政治上的失控,导致了日本在对华侵略中的失败。

这也表明,日本政府不仅在战略上出了问题,更多的是在政治管理上发生了失控,导致关东军的肆意扩张和不可预测的行动。对于当时中国的军阀而言,他们需要通过推翻日本侵占东北的军队,来获得民众的支持和更多的政治资本。类似于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,只有通过驱逐外来侵略者,才能增强自己在国内的合法性和权威性。

自九一八事变后,东北人民也开始自发组织抵抗侵略,抗日联军几乎是唯一在东北持续对抗关东军的力量,许多感人至深的抗战故事至今仍被传颂。而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意识的觉醒,越来越多的志士加入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行列。与此同时,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,欧洲各国为争夺资源而展开激烈冲突,日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,必然会加大侵略力度,甚至像偷袭珍珠港那样,扩大战争规模。

无论日本选择继续坚守东北,还是全面侵华,它的战败命运都注定无法改变。最终,日本将永远被钉在人类历史的耻辱柱上,成为侵略的象征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Powered by ag都有哪些游戏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